中美教育

中美教育

中美教育的差异,专栏作家为你解答

飞鸣妈 发表了文章 • 0 个评论 • 2317 次浏览 • 2015-09-02 14:51 • 来自相关话题

中美教育的差异,专栏作家为你解答
 
1.美国的教育是不是人性化?小学生入学公平、公正平等化?为什么我国的一线城市《深圳》入学教育小学严重出现大量权力寻租~利益输送?
 
答:美国的公平有一些“政治”保证,比如没有“户口”限制,人去哪里就可以在哪里求学,唯一的证明是你的水电费账单,和儿童疫苗证明。我们很多寻租显然是人为因素造成的,比如有些地方户口值钱,教育资源丰富,必然导致人们蜂拥而至,供不应求自然就产生寻租。
 
2.请问方老师,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的这半年到一年,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们确立哪些习惯呢?有什么推荐阅读的书籍吗?
 
告知他们如何提问,比如举手,等着老师叫到,而不是中间插嘴; 让他们灵活应变,知错就改,不要骑在错误上面下不来; 
 
让他们常问问题,尤其是“为什么”的问题,不要揣着未提出的问题进入新的一天; 帮助他们形成管理时间、做计划的习惯。一起给新的学期列出日程表,认真按照日程表安排自己的作息,形成基本规律; 给他们办图书馆借书卡,自己以身作则,让他们看到自己也爱阅读,爱学习; 家里最好养有一宠物,让他们养成照料的习惯。让他们多接触人,少接触各种电玩,让其童年的记忆,不只是几种反复玩的游戏。
 
3.请问美国也有像新东方这样的课外辅导班吗?他们的课外时间又是怎么安排的呢?
 
竞争比较激烈的大城市有,我们这种小城,我看周围孩子们回家忙着参加体育活动、在自己游泳池游泳、跳蹦床,等等,学习上的补习班极少,除非是学校组织的特定项目。
 
4.在美国学校里中国孩子是否普遍性受到不被看重?
 
没有,可能还有“反向歧视”,以及认为他们成绩都一定很好。
 
5.个人认为初中高中的备考过程是我的美好回忆。但中国教育只重教,不重学,功利色彩较浓,忽视了学生的探究能力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配合进行,中国的大部分家庭教育应该是很差的了,望子成龙就是代表,但中国的父母认为这是唯一的理所应当的。老师,外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怎样配合的呢?
 
美国有多种渠道实现家校配合,例如:
1)成立家校协会(PTO),让家长给学校做义工;
2)孩子每天带回学校甚至老师的各种简报,让家长了解学习的情况,部分需要签字,比如每天读书的时间;
3)有一些网络渠道,比如Remind程序,短信通知,等,及时告诉学校重要情况。
4)每学期都有针对所有学生的开放日,和老师给家长约定的单独见面会。先说这么多,希望其他海外家长补充。
 
6.请问现在中国的学生的超前教育,包括数学,天文,政治,甚至琴棋书画等,似乎赢在了起跑线上,在美国有这样的教育方式吗?中国这种教育趋势,对个人,甚至国家来说,真的有关系吗?
 
美国有句话:教育是一次旅程,不是一次竞赛。这或许能总结我们思路上的大略差别。旅程的概念,让你可以走走看看,绕些弯大不了再转回去,甚至可以借此看到平时看不到的风景。只有竞赛,才会强调“起跑线”,其实人的知识结构和成长所需要素非常复杂,以赛跑的比喻来衡量教育问题,太过简化,问题太多。
 
7.请问美国学生课后要搞清洁卫生吗?比如说,值日扫地,大扫除之类的。 他们有思想教育课吗?
 
平时中小学快放学的时候,老师会让学生负责把教室里收拾干净,有时候甚至有所分工,让有的小孩负责收拾书本,有的负责把椅子放好。但是学校的清洁卫生,包括拖地等,一般有清洁工负责,很多学校都有专职或者兼职的清洁工(Janitor)。学生放学后到时间就必须走,校车必须准时发车,家长按时接送,如果课后搞清洁卫生操作起来非常复杂。

类似于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没有,但是不少学校有和品德培养相关的主题。我在德克萨斯州,附近一小学的墙上、门上,处处都写着斯蒂芬·柯维(Stephen Covey)“七个好习惯”的标语,这个小学从开学第一天起,就试图让学生接触被中国经理人慢慢熟悉的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”,如“积极主动”、“以终为始”、“要事优先”、“双赢思维”、“知彼解己”、“统合综效”、“不断更新”等。连学校里的道路,都分别以这七个好习惯命名。开学第一天,孩子带回来的作业,就是告知家长学习这七个好习惯是学生的任务之一。
 
8.方老师您好,您认为国外有哪些教育方式或者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?想大概听您说一下。
 
这些方面,这些年我说了很多,不过千言万语总结为一句话,教育需以人为本,不能只把学生界定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,他们是未来人们的同事、配偶、邻居、或者是和你同座在飞机或者火车上的路人。我们希望这些人是什么样子?从这里出发去经营教育才对。
 
9.老师觉得幼儿园的小孩应该学什么?
 
关注四个H: 头脑(head), 心灵(Heart), 动手能力(Hand), 身心健康(Health).
 
10.从你的回答中,看不出美国教育好在哪?开放性问题这些毕竟只是手段,北上广深早就这么玩了。美国有愿意陪你每天练习十个小时,回去批改大量作业,时间都花在学生身上的老师吗?美国基础教育无非更为安逸,学生老师都轻松,但轻松就是好吗?
 
1. 美国老师(尤其是小学阶段),从早教到晚,就一个人管一个班,花的心血多了去了。
2. 美国基础教育有他们的难处,谁说老师学生都安逸?是做一百道数学题容易,还是制作一个马车模型容易?情况可能不是你所想的那样。
 
11.美国有类似中国的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灌输课程吗?美国的公民教育核心内容包括哪些方面?是以何形式进行的?
 
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灌输,公民教育多以“品格教育”(character education)方式出现,进行的方式,是“悄悄的进村,打枪的不要”,比较潜移默化一些。另外学校不是唯一进行公民教育的地方,社会、家庭承担了很大一部分教育的责任。
 
12.现在大多数中学生都没有很好的自制力,请问有什么好办法提高中学生的自制力呢?
 
一,让学生参与制定规则,一般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不显得是他人强迫;
二,明确遵守、违反规则的奖惩措施;
三,让教学的内容主动一些,多用一些参与式的教学手段;四,如果任务过于轻松或复杂,学生完成的动力不足,也会注意力分散,重新评估任务的难度和次序;四,多在学习激励上做文章,而不是在改变学生天性上做文章,后者是必输的游戏。
 
13.中美两国的教育制度你认为谁更先进?比如基础阶段:
 
两种教育体系,衡量的东西完全都不一样。我们在讨论“基础”或曰“基本功”的时候,我们是拿自己们的长处,比如背算术口诀表的能力,去作狭隘的衡量。我们并没有对全部培养的知识、能力、态度,分门别类,逐一对照衡量,从而作出更为合理的分辨。用美国人的话来说,不能拿桔子和苹果比。

如果分项比拼的话,我发现美国人的基础教育过硬的地方真是很多。在阅读的起点教学上,美国中小学生远超过了中国中小学生。关键,还是教学思维大相迳庭。比如即便在基础阶段,美国学校也是重视“高端思维能力”,轻视知识积累 —— 这样当然也有其弊病。
 
14.美国学生接受中小学教育时,由个人和家庭支付的教育经费多不多?
 
公立学校理论上说是“免费”的,其实是羊毛出在羊身上,经费来自所在学区的房产税。当然,有的家庭没有买房子,不用交房产税,也可享用;而交了房产税而没有孩子在学校就学的也很多。不过没有多少人为此计较,因为房产税也用在其他方面,比如社区图书馆等。这不过是一种社会福利调节机制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再分配。家庭教育经费视个人而已,一分钱不花的家庭也有,但是花大钱的家庭也有。
 
花钱的地方包括:学校有时候会组织各种活动,比如小学毕业组织去华盛顿,可能需要两三千美元,家长可选择参加,也可选择不参加。另外不同家庭课余活动所需的经费,比如小孩参加体育活动、赛事,或是学钢琴、小提琴,上补习班,这都要花钱,这可就上不封顶了。亚裔家庭(包括中国、韩国、日本、印度,但是老挝、缅甸这些地方的移民则不一定)在这方面投入一般比较大,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,也使得这些族群成为“模范族群”的原因之一。
 
15.中美家庭教育中的最重要区别在于哪儿?美国的家庭教育有何优点需要我们学习,有何缺点需要我们引以为戒;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有何优缺点。您希望中国的父母以何种方式和方法来和孩子相处?
 
概括地说:中国家庭教育是小教育,是学校的延伸,一切围绕着文化课学习,是more of the same. 美国家庭教育是大教育,是学校的补充,强调学校不教的东西,比如家务劳动、待人接物、体育锻炼、结伴玩耍(比如各种sleepover)等等。
 
16.请问作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,您能给我的学习些什么建议。另希望您推荐几本书。谢谢您。
 
说不上多少建议,但是我过去也读这个,当初的遗憾是我们中很多人很喜欢学习一些“实用”的技能,比如媒体制作、技术工具等,希望对于日后的工作马上就可以用到,但是从业十余年后,觉得技术和工具更新换代太快,在学校过多耗费精力在这些上面,看似有用,实则浪费。我发觉后来感觉“有用”的,是一些观念上的深刻改变,比如对于教育、学习的认知,还有变革管理、项目管理这些貌似有些“虚”的技能,如果在学校期间能有深入学习,日后会对自己帮助很大。
 
至于书的推荐,我觉得读书期间应该看一些经典的教育作品,比如行为主义、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方面的著作。我到了工作岗位上之后,还喜欢看一些学习研究的书,比如Make it stick, 以及如何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书,比如最近看的Influencer等。
 
17.美国小升初、中考、高考这些都有吗?美国小学和初中也划分施教区吗?
 
小升初、中考没有,一般是按照所在学区就近入学。在附近租房子住的住户,甚至非法移民的孩子,都是根据居住地就近入学。有部分学校,比如有些magnet school, 或一些有特别强调(例如数理化学科) ,“录取”是用自己报名加上学校挑选两种方式综合使用。与“高考”对应的应该是ACT, SAT之类的考试,作为大学入学的依据之一。但是入学会考虑到其他因素,比如个人陈述、简历,老师推荐,等。
 
18.问题一:国内现在有许多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美国游学项目,您觉得这样的项目(短期体验美式课堂)有多大意义和价值?
 
问题二:中国孩子在美国是否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?例如文言文、中国历史、国学、书法等课程。在美国的华人重视孩子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吗?
 
如果钱不是多大问题,短期体验总是有价值的,不过尽量争取有机会,和当地家庭接触,不能只是走马观花的旅游。比如我们学校最近给日本学生安排的夏令营,其中就有一个周末在当地家庭居住(当然学校对于接待家庭的挑选和培训也做了不少功夫,保证寄宿安全),这种接触、碰撞,对于学生影响应该很大。关于传统文化问题,美国有些中文学校有一些简单的中文课,文言文、国学这些是没有的。一般是周末上一次课,能认些字就谢天谢地了。在美华人重视中国文化传统应该都重视,但是各地环境不一样,能接触到多少,看各地情况。不同年龄段学生压力不一样,比如美国高中生非常繁忙,对于中文学习会疏忽一些。
 
19.对于普通的中国家庭,您有什么建议,让孩子走一条合适的学习之路,而尽量少被当前教育中不好的方向影响。
 
父母自己应该不断学习,遇到具体问题,多查找专家意见,找最好的做法,不要太受周围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影响。对孩子多观察多反思多倾听,减少一些灌输和说教,因为我们自己也未必都是对的。
 
20.您觉得现在的mooc,在一定程度上能缩小中美教育的差距吗?
 
理论上说是可以的,但是实践上问题多多。虽然技术可以把一流课程输送过来,但是有时候大家收看的速度受种种原因限制,会疙疙瘩瘩,甚至彻底被墙。另外,大家语言程度不同,学习习惯也不一样,所以这会形成发展的障碍,地球并没有我们希望的那样是平的。
 
21.你觉得中美教育制度哪个更好的命题有意义吗?呵呵
 
你觉得质疑我根本没有提出的命题有意义吗?嘿嘿
 
22.中国大多是“包办”教育,从幼儿园到大学,甚至到找工作、结婚都被包办,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?美国教育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?
 
包办是因为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,一步都不能让其错,控制欲旺盛,这是毛病,得一个个自己去治,例外的案例多了,也便成了新的规律。另外人们的思维模式得改,比如为什么孩子一步都不能让其错?做错了还能不能改?应该在其人生的早年,让其有机会失败,如同硅谷常说的那句话:fail early, fail often. 一开始的一些错误和尝试,环境还比较安全(比如学校里),代价也不太大,再往后,代价就越来越大了。
 
23.孩子学习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,这样那么频繁地转校真的好么?不会对孩子心理产生影响么?
 
我们是孩子小的时候搬的,小时候他们适应能力强,没有大问题。到了初高中之后,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圈子,不宜频繁更换。
 
24.中国的高中历史题偏重机械地记忆,而我曾看见美国的历史题,十分强调演绎,推理,批判性思维,其题目的深度完全不一样,据说其高中历史书也是这样,请问是这样吗?这两者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?
 
美国高中历史教科书没有一个强制的史观,告诉你历史是遵循什么规律来“进化发展”的,而是强调不同历史事件、时期,个人如何去解读,事情本来可以 怎么样。我们有老师甚至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做了模拟游戏,让学生选择,如果当初不发生萨拉热窝刺杀事情会怎么样。历史也需要一些想象力。
 
25.在中国现有的环境下,做为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成长。例如,应引导孩子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(我的意思是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,理想化的培养怕孩子将来无法适应环境,而培养注重现实性的话孩子会失去天真,生活乏味),培养孩子的哪些行为和习惯。
 
矛盾的不是理想和现实,而是马虎和卓越。一个优秀的小孩,能够灵活应变,但是又有很强的内核,就好比河水常流,而河床不会被去冲走。一些软技能,能让小孩做更好的人,又不牺牲小孩自己的利益。小孩喜欢听音乐是好事,不过戴上耳机听不打扰别人,岂不是更能欣赏?孩子的行为和习惯往往关系到一些软技能,包括沟通习惯、冲突管理、时间管理等,所有这些家长都要蓄意去学习,然后去引导孩子。不能只顾文化学习,放学回家还是文化课学习,别的什么都不管,指望孩子走上工作岗位、成家立业之后,自动开始素质精良,这怎么可能?
 
26.美国是怎样从制度上维护教育公平的?
 
一、本地税收直接用于本地教育;二、按照居住地原则入学,没有诸多其他条件;三、有各种法律保障(比如儿童福利法律)。
 
27.我想问的是小学生作业问题!小学是否应该留作业?留作业应该就多少?还有一个问题!什么时候县级市的各个中小学生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?不限制学生的思想发展空间?
 
小学可以留一些作业,我觉得如果放学迟,最好所有作业不超过一个小时的量,最好是和家庭生活可以结合起来的作业,而不是同样的东西在家里加大剂量而已。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,不可能中央教育部有个神秘按钮,一按就可以实现。这是需要各级教育工作者用几代的努力去实现的目标,是需要有爱心的一线老师,有良知的教育官员,有责任心的家长一起配合着去促进的改变。
 
28.在幼儿教育方面中美分别注重什么,美式家庭教育理念在中国会水土不服吗?
 
没有一种打包的“美式教育”,比如中国家长也鼓励孩子,美国家长也有严格惩罚,并非人们常说的美国就是“快乐教育”这些。很多时候,大家只是在量上的差别,只不过由于社会的影响(比如和周围家长的攀比),大家在行为上最后差别越来越大而已。
 
29.您好。请教几个问题:1,美国教育中教师遇到顽劣的学生有权利体罚吗?如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做了欺凌弱小,校园暴力行为学校如何处理,有权开除吗?2,美国人很注重休育,在校参加体育活动或户外活动中学生意外伤亡,家长会如何处理,会状告学校吗?3,有哪些教养是美国人日常生活中十分注意的?谢谢
 
1. 通常教师无权体罚。
2. 体育遇到意外,学校是否负责,要看活动举办前学校有无让家长签字同意参加活动,并豁免学校责任。部分地区学校有学生意外保险。
3. 别人讲话不打断;勤说谢谢;对家人经常表达欣赏;做错的事道歉,对方接受道歉就不再喋喋不休追究他人是否诚恳;亲戚之间互相尊重,保持合适距离。
 
30.大量阅读和公众演讲这些学习习惯在国外教育环境中是如何养成的?
 
大量阅读有多种原因:一是学校训练,有专门的阅读课,布置闲书的阅读作业(entertainment reading),学校甚至有积分制度鼓励小孩阅读;二是家庭重视,很多父母睡觉前给孩子读书,培养这种阅读习惯;三是社区资源丰富,比如各地都有发达的公共图书馆,所有人都可以去借阅图书。公共演讲我了解得不多,可否容**后再说?
 
31.学生的自律性太差,美国老师和家长怎样解决?
 
首先说明界限在哪里,你期待的行为是什么?给明确地说出来,写出来,不要揣在自己心里让人猜,不要以为学生都知道。过了界限应有明确的赏罚规定,并去执行。总而言之,要把潜规则变成明规则,并认真执行。
 
32.中美在课堂教学上有什么区别?
 
总的来说,美国中小学班级小,技术运用多,课堂上学生参与频繁。另外很多小学是一个老师从头教到尾,不是英语老师教英语,数学老师教数学,分科没有那么明显。
 
33.我想问下您怎么看待"正面管教"里面的教育方法、美国的家庭也是那样教育孩子的吗?
 
不大清楚何为正面管教,相对的是什么?美国家庭教育孩子,最重要的原则是:
1. 确立界限,明确界限,规则非常明确;
2. 做错事及时要指出来,而不耽误太久,大家都已经忘却;
3. 如果小孩违反了协商好的规定,必须接受惩罚。这惩罚必须是真实的,让孩子感知行为的后果,而不仅仅是恐吓、威胁,然后事后不了了之。
 
34.请问美国的教学大纲,有没有,还是每个学校自己建立学生的学习目标?
 
现在有很多州试图采用“共同核心标准倡议”(common core),鼓励引入更多标准化测试,反对声音一直不绝于耳。在教育方式上,各州之间更是千差万别。
 
在教学目标方面,地方影响更大一些,一般学区都有自己的教育目标,或许依据于本州目标,也可以完全是自己的目标。在很多地方,比如德克萨斯,学区是“独立学区”(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),不受联邦几乎任何管束,甚至都不受州教育部门的影响。各学校甚至不同的课程一般也有进一步的教育目标。这种教育目标也有可能来自所在行业的目标,比如学护理的专业,可能要考虑此行业考执照的目标是什么,学校如何将其分解为教学目标。
 
35.介绍下美国的学区房情况吧:
 
好学区房子会贵一些,也多交税,土豪们当然无所谓,但是是不是要选择这种“好学区”,还有其他一些考虑,比如一些好学区不过是郊区白人的学区,我们作为外国人硬要挤进去,第一觉得人口构成单一,很没有意思,另外,或许这些学区家庭思维比较类似,甚至会歧视外国人,小孩在比较单调的学生构成结构下思维会缺乏必要的碰撞,对于其成长未必有利。另外那些小而精的所谓好学区,学生在课外活动,课程选择上不比庞杂的或许在单项成绩上稍次的大学区。
 
36.一直以来都有种说法,中国学习重知识、美国学习重实践和技能培养,是这样吗?为什么呢?这样一种差异有什么历史渊源吗?
 
学习对象应该包括知识、技能和态度(统称SKA, skills, knowledge, attitudes)。各国都有自己对知识、技能、态度的要求,但是在具体内涵上差异很大。比如针对态度,美国强调领导力训练(包括在小时候),要人对待事情主动积极,不坐等他人安排,使得美国小孩自主自立意识比较强,因为他们认为这是“领导力”的表现,中国在这方面似乎并无特别要求,甚至相反,要求“听话”、守纪律为主。具体教育目标差异很大,大家强调的东西不一样。而在知识和技能领域,布鲁姆的学问分类学说,在美国影响非常大,使得美国学校轻视“知道”和“理解”,比较关注“分析”、“应用”和“综合”这些所谓高端思维技能。
 
37.你觉得国内教育的根本优势,或者美国应该学习的点在哪里?
 
我觉得国内虽然总体上说教师声誉有所下降,这也是总体而言。个体来说,老师还有不少权威。而美国,尤其是一些高校,越来越把学生当成消费者,知道他们选择多,所以不愿意得罪,近些年来给学生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好,安全网越来越多,也不愿意给学生太多“失败”的机会,比如成绩这些年在“通货膨胀”。 查看全部
中美教育的差异,专栏作家为你解答
 
1.美国的教育是不是人性化?小学生入学公平、公正平等化?为什么我国的一线城市《深圳》入学教育小学严重出现大量权力寻租~利益输送?
 
答:美国的公平有一些“政治”保证,比如没有“户口”限制,人去哪里就可以在哪里求学,唯一的证明是你的水电费账单,和儿童疫苗证明。我们很多寻租显然是人为因素造成的,比如有些地方户口值钱,教育资源丰富,必然导致人们蜂拥而至,供不应求自然就产生寻租。
 
2.请问方老师,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的这半年到一年,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们确立哪些习惯呢?有什么推荐阅读的书籍吗?
 
告知他们如何提问,比如举手,等着老师叫到,而不是中间插嘴; 让他们灵活应变,知错就改,不要骑在错误上面下不来; 
 
让他们常问问题,尤其是“为什么”的问题,不要揣着未提出的问题进入新的一天; 帮助他们形成管理时间、做计划的习惯。一起给新的学期列出日程表,认真按照日程表安排自己的作息,形成基本规律; 给他们办图书馆借书卡,自己以身作则,让他们看到自己也爱阅读,爱学习; 家里最好养有一宠物,让他们养成照料的习惯。让他们多接触人,少接触各种电玩,让其童年的记忆,不只是几种反复玩的游戏。
 
3.请问美国也有像新东方这样的课外辅导班吗?他们的课外时间又是怎么安排的呢?
 
竞争比较激烈的大城市有,我们这种小城,我看周围孩子们回家忙着参加体育活动、在自己游泳池游泳、跳蹦床,等等,学习上的补习班极少,除非是学校组织的特定项目。
 
4.在美国学校里中国孩子是否普遍性受到不被看重?
 
没有,可能还有“反向歧视”,以及认为他们成绩都一定很好。
 
5.个人认为初中高中的备考过程是我的美好回忆。但中国教育只重教,不重学,功利色彩较浓,忽视了学生的探究能力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配合进行,中国的大部分家庭教育应该是很差的了,望子成龙就是代表,但中国的父母认为这是唯一的理所应当的。老师,外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怎样配合的呢?
 
美国有多种渠道实现家校配合,例如:
1)成立家校协会(PTO),让家长给学校做义工;
2)孩子每天带回学校甚至老师的各种简报,让家长了解学习的情况,部分需要签字,比如每天读书的时间;
3)有一些网络渠道,比如Remind程序,短信通知,等,及时告诉学校重要情况。
4)每学期都有针对所有学生的开放日,和老师给家长约定的单独见面会。先说这么多,希望其他海外家长补充。
 
6.请问现在中国的学生的超前教育,包括数学,天文,政治,甚至琴棋书画等,似乎赢在了起跑线上,在美国有这样的教育方式吗?中国这种教育趋势,对个人,甚至国家来说,真的有关系吗?
 
美国有句话:教育是一次旅程,不是一次竞赛。这或许能总结我们思路上的大略差别。旅程的概念,让你可以走走看看,绕些弯大不了再转回去,甚至可以借此看到平时看不到的风景。只有竞赛,才会强调“起跑线”,其实人的知识结构和成长所需要素非常复杂,以赛跑的比喻来衡量教育问题,太过简化,问题太多。
 
7.请问美国学生课后要搞清洁卫生吗?比如说,值日扫地,大扫除之类的。 他们有思想教育课吗?
 
平时中小学快放学的时候,老师会让学生负责把教室里收拾干净,有时候甚至有所分工,让有的小孩负责收拾书本,有的负责把椅子放好。但是学校的清洁卫生,包括拖地等,一般有清洁工负责,很多学校都有专职或者兼职的清洁工(Janitor)。学生放学后到时间就必须走,校车必须准时发车,家长按时接送,如果课后搞清洁卫生操作起来非常复杂。

类似于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没有,但是不少学校有和品德培养相关的主题。我在德克萨斯州,附近一小学的墙上、门上,处处都写着斯蒂芬·柯维(Stephen Covey)“七个好习惯”的标语,这个小学从开学第一天起,就试图让学生接触被中国经理人慢慢熟悉的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”,如“积极主动”、“以终为始”、“要事优先”、“双赢思维”、“知彼解己”、“统合综效”、“不断更新”等。连学校里的道路,都分别以这七个好习惯命名。开学第一天,孩子带回来的作业,就是告知家长学习这七个好习惯是学生的任务之一。
 
8.方老师您好,您认为国外有哪些教育方式或者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?想大概听您说一下。
 
这些方面,这些年我说了很多,不过千言万语总结为一句话,教育需以人为本,不能只把学生界定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,他们是未来人们的同事、配偶、邻居、或者是和你同座在飞机或者火车上的路人。我们希望这些人是什么样子?从这里出发去经营教育才对。
 
9.老师觉得幼儿园的小孩应该学什么?
 
关注四个H: 头脑(head), 心灵(Heart), 动手能力(Hand), 身心健康(Health).
 
10.从你的回答中,看不出美国教育好在哪?开放性问题这些毕竟只是手段,北上广深早就这么玩了。美国有愿意陪你每天练习十个小时,回去批改大量作业,时间都花在学生身上的老师吗?美国基础教育无非更为安逸,学生老师都轻松,但轻松就是好吗?
 
1. 美国老师(尤其是小学阶段),从早教到晚,就一个人管一个班,花的心血多了去了。
2. 美国基础教育有他们的难处,谁说老师学生都安逸?是做一百道数学题容易,还是制作一个马车模型容易?情况可能不是你所想的那样。
 
11.美国有类似中国的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灌输课程吗?美国的公民教育核心内容包括哪些方面?是以何形式进行的?
 
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灌输,公民教育多以“品格教育”(character education)方式出现,进行的方式,是“悄悄的进村,打枪的不要”,比较潜移默化一些。另外学校不是唯一进行公民教育的地方,社会、家庭承担了很大一部分教育的责任。
 
12.现在大多数中学生都没有很好的自制力,请问有什么好办法提高中学生的自制力呢?
 
一,让学生参与制定规则,一般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不显得是他人强迫;
二,明确遵守、违反规则的奖惩措施;
三,让教学的内容主动一些,多用一些参与式的教学手段;四,如果任务过于轻松或复杂,学生完成的动力不足,也会注意力分散,重新评估任务的难度和次序;四,多在学习激励上做文章,而不是在改变学生天性上做文章,后者是必输的游戏。
 
13.中美两国的教育制度你认为谁更先进?比如基础阶段:
 
两种教育体系,衡量的东西完全都不一样。我们在讨论“基础”或曰“基本功”的时候,我们是拿自己们的长处,比如背算术口诀表的能力,去作狭隘的衡量。我们并没有对全部培养的知识、能力、态度,分门别类,逐一对照衡量,从而作出更为合理的分辨。用美国人的话来说,不能拿桔子和苹果比。

如果分项比拼的话,我发现美国人的基础教育过硬的地方真是很多。在阅读的起点教学上,美国中小学生远超过了中国中小学生。关键,还是教学思维大相迳庭。比如即便在基础阶段,美国学校也是重视“高端思维能力”,轻视知识积累 —— 这样当然也有其弊病。
 
14.美国学生接受中小学教育时,由个人和家庭支付的教育经费多不多?
 
公立学校理论上说是“免费”的,其实是羊毛出在羊身上,经费来自所在学区的房产税。当然,有的家庭没有买房子,不用交房产税,也可享用;而交了房产税而没有孩子在学校就学的也很多。不过没有多少人为此计较,因为房产税也用在其他方面,比如社区图书馆等。这不过是一种社会福利调节机制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再分配。家庭教育经费视个人而已,一分钱不花的家庭也有,但是花大钱的家庭也有。
 
花钱的地方包括:学校有时候会组织各种活动,比如小学毕业组织去华盛顿,可能需要两三千美元,家长可选择参加,也可选择不参加。另外不同家庭课余活动所需的经费,比如小孩参加体育活动、赛事,或是学钢琴、小提琴,上补习班,这都要花钱,这可就上不封顶了。亚裔家庭(包括中国、韩国、日本、印度,但是老挝、缅甸这些地方的移民则不一定)在这方面投入一般比较大,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,也使得这些族群成为“模范族群”的原因之一。
 
15.中美家庭教育中的最重要区别在于哪儿?美国的家庭教育有何优点需要我们学习,有何缺点需要我们引以为戒;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有何优缺点。您希望中国的父母以何种方式和方法来和孩子相处?
 
概括地说:中国家庭教育是小教育,是学校的延伸,一切围绕着文化课学习,是more of the same. 美国家庭教育是大教育,是学校的补充,强调学校不教的东西,比如家务劳动、待人接物、体育锻炼、结伴玩耍(比如各种sleepover)等等。
 
16.请问作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,您能给我的学习些什么建议。另希望您推荐几本书。谢谢您。
 
说不上多少建议,但是我过去也读这个,当初的遗憾是我们中很多人很喜欢学习一些“实用”的技能,比如媒体制作、技术工具等,希望对于日后的工作马上就可以用到,但是从业十余年后,觉得技术和工具更新换代太快,在学校过多耗费精力在这些上面,看似有用,实则浪费。我发觉后来感觉“有用”的,是一些观念上的深刻改变,比如对于教育、学习的认知,还有变革管理、项目管理这些貌似有些“虚”的技能,如果在学校期间能有深入学习,日后会对自己帮助很大。
 
至于书的推荐,我觉得读书期间应该看一些经典的教育作品,比如行为主义、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方面的著作。我到了工作岗位上之后,还喜欢看一些学习研究的书,比如Make it stick, 以及如何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书,比如最近看的Influencer等。
 
17.美国小升初、中考、高考这些都有吗?美国小学和初中也划分施教区吗?
 
小升初、中考没有,一般是按照所在学区就近入学。在附近租房子住的住户,甚至非法移民的孩子,都是根据居住地就近入学。有部分学校,比如有些magnet school, 或一些有特别强调(例如数理化学科) ,“录取”是用自己报名加上学校挑选两种方式综合使用。与“高考”对应的应该是ACT, SAT之类的考试,作为大学入学的依据之一。但是入学会考虑到其他因素,比如个人陈述、简历,老师推荐,等。
 
18.问题一:国内现在有许多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美国游学项目,您觉得这样的项目(短期体验美式课堂)有多大意义和价值?
 
问题二:中国孩子在美国是否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?例如文言文、中国历史、国学、书法等课程。在美国的华人重视孩子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吗?
 
如果钱不是多大问题,短期体验总是有价值的,不过尽量争取有机会,和当地家庭接触,不能只是走马观花的旅游。比如我们学校最近给日本学生安排的夏令营,其中就有一个周末在当地家庭居住(当然学校对于接待家庭的挑选和培训也做了不少功夫,保证寄宿安全),这种接触、碰撞,对于学生影响应该很大。关于传统文化问题,美国有些中文学校有一些简单的中文课,文言文、国学这些是没有的。一般是周末上一次课,能认些字就谢天谢地了。在美华人重视中国文化传统应该都重视,但是各地环境不一样,能接触到多少,看各地情况。不同年龄段学生压力不一样,比如美国高中生非常繁忙,对于中文学习会疏忽一些。
 
19.对于普通的中国家庭,您有什么建议,让孩子走一条合适的学习之路,而尽量少被当前教育中不好的方向影响。
 
父母自己应该不断学习,遇到具体问题,多查找专家意见,找最好的做法,不要太受周围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影响。对孩子多观察多反思多倾听,减少一些灌输和说教,因为我们自己也未必都是对的。
 
20.您觉得现在的mooc,在一定程度上能缩小中美教育的差距吗?
 
理论上说是可以的,但是实践上问题多多。虽然技术可以把一流课程输送过来,但是有时候大家收看的速度受种种原因限制,会疙疙瘩瘩,甚至彻底被墙。另外,大家语言程度不同,学习习惯也不一样,所以这会形成发展的障碍,地球并没有我们希望的那样是平的。
 
21.你觉得中美教育制度哪个更好的命题有意义吗?呵呵
 
你觉得质疑我根本没有提出的命题有意义吗?嘿嘿
 
22.中国大多是“包办”教育,从幼儿园到大学,甚至到找工作、结婚都被包办,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?美国教育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?
 
包办是因为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,一步都不能让其错,控制欲旺盛,这是毛病,得一个个自己去治,例外的案例多了,也便成了新的规律。另外人们的思维模式得改,比如为什么孩子一步都不能让其错?做错了还能不能改?应该在其人生的早年,让其有机会失败,如同硅谷常说的那句话:fail early, fail often. 一开始的一些错误和尝试,环境还比较安全(比如学校里),代价也不太大,再往后,代价就越来越大了。
 
23.孩子学习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,这样那么频繁地转校真的好么?不会对孩子心理产生影响么?
 
我们是孩子小的时候搬的,小时候他们适应能力强,没有大问题。到了初高中之后,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圈子,不宜频繁更换。
 
24.中国的高中历史题偏重机械地记忆,而我曾看见美国的历史题,十分强调演绎,推理,批判性思维,其题目的深度完全不一样,据说其高中历史书也是这样,请问是这样吗?这两者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?
 
美国高中历史教科书没有一个强制的史观,告诉你历史是遵循什么规律来“进化发展”的,而是强调不同历史事件、时期,个人如何去解读,事情本来可以 怎么样。我们有老师甚至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做了模拟游戏,让学生选择,如果当初不发生萨拉热窝刺杀事情会怎么样。历史也需要一些想象力。
 
25.在中国现有的环境下,做为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成长。例如,应引导孩子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(我的意思是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,理想化的培养怕孩子将来无法适应环境,而培养注重现实性的话孩子会失去天真,生活乏味),培养孩子的哪些行为和习惯。
 
矛盾的不是理想和现实,而是马虎和卓越。一个优秀的小孩,能够灵活应变,但是又有很强的内核,就好比河水常流,而河床不会被去冲走。一些软技能,能让小孩做更好的人,又不牺牲小孩自己的利益。小孩喜欢听音乐是好事,不过戴上耳机听不打扰别人,岂不是更能欣赏?孩子的行为和习惯往往关系到一些软技能,包括沟通习惯、冲突管理、时间管理等,所有这些家长都要蓄意去学习,然后去引导孩子。不能只顾文化学习,放学回家还是文化课学习,别的什么都不管,指望孩子走上工作岗位、成家立业之后,自动开始素质精良,这怎么可能?
 
26.美国是怎样从制度上维护教育公平的?
 
一、本地税收直接用于本地教育;二、按照居住地原则入学,没有诸多其他条件;三、有各种法律保障(比如儿童福利法律)。
 
27.我想问的是小学生作业问题!小学是否应该留作业?留作业应该就多少?还有一个问题!什么时候县级市的各个中小学生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?不限制学生的思想发展空间?
 
小学可以留一些作业,我觉得如果放学迟,最好所有作业不超过一个小时的量,最好是和家庭生活可以结合起来的作业,而不是同样的东西在家里加大剂量而已。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,不可能中央教育部有个神秘按钮,一按就可以实现。这是需要各级教育工作者用几代的努力去实现的目标,是需要有爱心的一线老师,有良知的教育官员,有责任心的家长一起配合着去促进的改变。
 
28.在幼儿教育方面中美分别注重什么,美式家庭教育理念在中国会水土不服吗?
 
没有一种打包的“美式教育”,比如中国家长也鼓励孩子,美国家长也有严格惩罚,并非人们常说的美国就是“快乐教育”这些。很多时候,大家只是在量上的差别,只不过由于社会的影响(比如和周围家长的攀比),大家在行为上最后差别越来越大而已。
 
29.您好。请教几个问题:1,美国教育中教师遇到顽劣的学生有权利体罚吗?如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做了欺凌弱小,校园暴力行为学校如何处理,有权开除吗?2,美国人很注重休育,在校参加体育活动或户外活动中学生意外伤亡,家长会如何处理,会状告学校吗?3,有哪些教养是美国人日常生活中十分注意的?谢谢
 
1. 通常教师无权体罚。
2. 体育遇到意外,学校是否负责,要看活动举办前学校有无让家长签字同意参加活动,并豁免学校责任。部分地区学校有学生意外保险。
3. 别人讲话不打断;勤说谢谢;对家人经常表达欣赏;做错的事道歉,对方接受道歉就不再喋喋不休追究他人是否诚恳;亲戚之间互相尊重,保持合适距离。
 
30.大量阅读和公众演讲这些学习习惯在国外教育环境中是如何养成的?
 
大量阅读有多种原因:一是学校训练,有专门的阅读课,布置闲书的阅读作业(entertainment reading),学校甚至有积分制度鼓励小孩阅读;二是家庭重视,很多父母睡觉前给孩子读书,培养这种阅读习惯;三是社区资源丰富,比如各地都有发达的公共图书馆,所有人都可以去借阅图书。公共演讲我了解得不多,可否容**后再说?
 
31.学生的自律性太差,美国老师和家长怎样解决?
 
首先说明界限在哪里,你期待的行为是什么?给明确地说出来,写出来,不要揣在自己心里让人猜,不要以为学生都知道。过了界限应有明确的赏罚规定,并去执行。总而言之,要把潜规则变成明规则,并认真执行。
 
32.中美在课堂教学上有什么区别?
 
总的来说,美国中小学班级小,技术运用多,课堂上学生参与频繁。另外很多小学是一个老师从头教到尾,不是英语老师教英语,数学老师教数学,分科没有那么明显。
 
33.我想问下您怎么看待"正面管教"里面的教育方法、美国的家庭也是那样教育孩子的吗?
 
不大清楚何为正面管教,相对的是什么?美国家庭教育孩子,最重要的原则是:
1. 确立界限,明确界限,规则非常明确;
2. 做错事及时要指出来,而不耽误太久,大家都已经忘却;
3. 如果小孩违反了协商好的规定,必须接受惩罚。这惩罚必须是真实的,让孩子感知行为的后果,而不仅仅是恐吓、威胁,然后事后不了了之。
 
34.请问美国的教学大纲,有没有,还是每个学校自己建立学生的学习目标?
 
现在有很多州试图采用“共同核心标准倡议”(common core),鼓励引入更多标准化测试,反对声音一直不绝于耳。在教育方式上,各州之间更是千差万别。
 
在教学目标方面,地方影响更大一些,一般学区都有自己的教育目标,或许依据于本州目标,也可以完全是自己的目标。在很多地方,比如德克萨斯,学区是“独立学区”(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),不受联邦几乎任何管束,甚至都不受州教育部门的影响。各学校甚至不同的课程一般也有进一步的教育目标。这种教育目标也有可能来自所在行业的目标,比如学护理的专业,可能要考虑此行业考执照的目标是什么,学校如何将其分解为教学目标。
 
35.介绍下美国的学区房情况吧:
 
好学区房子会贵一些,也多交税,土豪们当然无所谓,但是是不是要选择这种“好学区”,还有其他一些考虑,比如一些好学区不过是郊区白人的学区,我们作为外国人硬要挤进去,第一觉得人口构成单一,很没有意思,另外,或许这些学区家庭思维比较类似,甚至会歧视外国人,小孩在比较单调的学生构成结构下思维会缺乏必要的碰撞,对于其成长未必有利。另外那些小而精的所谓好学区,学生在课外活动,课程选择上不比庞杂的或许在单项成绩上稍次的大学区。
 
36.一直以来都有种说法,中国学习重知识、美国学习重实践和技能培养,是这样吗?为什么呢?这样一种差异有什么历史渊源吗?
 
学习对象应该包括知识、技能和态度(统称SKA, skills, knowledge, attitudes)。各国都有自己对知识、技能、态度的要求,但是在具体内涵上差异很大。比如针对态度,美国强调领导力训练(包括在小时候),要人对待事情主动积极,不坐等他人安排,使得美国小孩自主自立意识比较强,因为他们认为这是“领导力”的表现,中国在这方面似乎并无特别要求,甚至相反,要求“听话”、守纪律为主。具体教育目标差异很大,大家强调的东西不一样。而在知识和技能领域,布鲁姆的学问分类学说,在美国影响非常大,使得美国学校轻视“知道”和“理解”,比较关注“分析”、“应用”和“综合”这些所谓高端思维技能。
 
37.你觉得国内教育的根本优势,或者美国应该学习的点在哪里?
 
我觉得国内虽然总体上说教师声誉有所下降,这也是总体而言。个体来说,老师还有不少权威。而美国,尤其是一些高校,越来越把学生当成消费者,知道他们选择多,所以不愿意得罪,近些年来给学生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好,安全网越来越多,也不愿意给学生太多“失败”的机会,比如成绩这些年在“通货膨胀”。

中美在课堂教学上有什么区别?

兰花演绎 回复了问题 • 2 人关注 • 1 个回复 • 4112 次浏览 • 2015-08-11 15:57 • 来自相关话题

现在的mooc,在一定程度上能缩小中美教育的差距吗?

兰花演绎 回复了问题 • 2 人关注 • 1 个回复 • 3335 次浏览 • 2015-08-11 15:51 • 来自相关话题

中美在课堂教学上有什么区别?

回复

兰花演绎 回复了问题 • 2 人关注 • 1 个回复 • 4112 次浏览 • 2015-08-11 15:57 • 来自相关话题

现在的mooc,在一定程度上能缩小中美教育的差距吗?

回复

兰花演绎 回复了问题 • 2 人关注 • 1 个回复 • 3335 次浏览 • 2015-08-11 15:51 • 来自相关话题

中美教育的差异,专栏作家为你解答

飞鸣妈 发表了文章 • 0 个评论 • 2317 次浏览 • 2015-09-02 14:51 • 来自相关话题

中美教育的差异,专栏作家为你解答
 
1.美国的教育是不是人性化?小学生入学公平、公正平等化?为什么我国的一线城市《深圳》入学教育小学严重出现大量权力寻租~利益输送?
 
答:美国的公平有一些“政治”保证,比如没有“户口”限制,人去哪里就可以在哪里求学,唯一的证明是你的水电费账单,和儿童疫苗证明。我们很多寻租显然是人为因素造成的,比如有些地方户口值钱,教育资源丰富,必然导致人们蜂拥而至,供不应求自然就产生寻租。
 
2.请问方老师,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的这半年到一年,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们确立哪些习惯呢?有什么推荐阅读的书籍吗?
 
告知他们如何提问,比如举手,等着老师叫到,而不是中间插嘴; 让他们灵活应变,知错就改,不要骑在错误上面下不来; 
 
让他们常问问题,尤其是“为什么”的问题,不要揣着未提出的问题进入新的一天; 帮助他们形成管理时间、做计划的习惯。一起给新的学期列出日程表,认真按照日程表安排自己的作息,形成基本规律; 给他们办图书馆借书卡,自己以身作则,让他们看到自己也爱阅读,爱学习; 家里最好养有一宠物,让他们养成照料的习惯。让他们多接触人,少接触各种电玩,让其童年的记忆,不只是几种反复玩的游戏。
 
3.请问美国也有像新东方这样的课外辅导班吗?他们的课外时间又是怎么安排的呢?
 
竞争比较激烈的大城市有,我们这种小城,我看周围孩子们回家忙着参加体育活动、在自己游泳池游泳、跳蹦床,等等,学习上的补习班极少,除非是学校组织的特定项目。
 
4.在美国学校里中国孩子是否普遍性受到不被看重?
 
没有,可能还有“反向歧视”,以及认为他们成绩都一定很好。
 
5.个人认为初中高中的备考过程是我的美好回忆。但中国教育只重教,不重学,功利色彩较浓,忽视了学生的探究能力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配合进行,中国的大部分家庭教育应该是很差的了,望子成龙就是代表,但中国的父母认为这是唯一的理所应当的。老师,外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怎样配合的呢?
 
美国有多种渠道实现家校配合,例如:
1)成立家校协会(PTO),让家长给学校做义工;
2)孩子每天带回学校甚至老师的各种简报,让家长了解学习的情况,部分需要签字,比如每天读书的时间;
3)有一些网络渠道,比如Remind程序,短信通知,等,及时告诉学校重要情况。
4)每学期都有针对所有学生的开放日,和老师给家长约定的单独见面会。先说这么多,希望其他海外家长补充。
 
6.请问现在中国的学生的超前教育,包括数学,天文,政治,甚至琴棋书画等,似乎赢在了起跑线上,在美国有这样的教育方式吗?中国这种教育趋势,对个人,甚至国家来说,真的有关系吗?
 
美国有句话:教育是一次旅程,不是一次竞赛。这或许能总结我们思路上的大略差别。旅程的概念,让你可以走走看看,绕些弯大不了再转回去,甚至可以借此看到平时看不到的风景。只有竞赛,才会强调“起跑线”,其实人的知识结构和成长所需要素非常复杂,以赛跑的比喻来衡量教育问题,太过简化,问题太多。
 
7.请问美国学生课后要搞清洁卫生吗?比如说,值日扫地,大扫除之类的。 他们有思想教育课吗?
 
平时中小学快放学的时候,老师会让学生负责把教室里收拾干净,有时候甚至有所分工,让有的小孩负责收拾书本,有的负责把椅子放好。但是学校的清洁卫生,包括拖地等,一般有清洁工负责,很多学校都有专职或者兼职的清洁工(Janitor)。学生放学后到时间就必须走,校车必须准时发车,家长按时接送,如果课后搞清洁卫生操作起来非常复杂。

类似于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没有,但是不少学校有和品德培养相关的主题。我在德克萨斯州,附近一小学的墙上、门上,处处都写着斯蒂芬·柯维(Stephen Covey)“七个好习惯”的标语,这个小学从开学第一天起,就试图让学生接触被中国经理人慢慢熟悉的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”,如“积极主动”、“以终为始”、“要事优先”、“双赢思维”、“知彼解己”、“统合综效”、“不断更新”等。连学校里的道路,都分别以这七个好习惯命名。开学第一天,孩子带回来的作业,就是告知家长学习这七个好习惯是学生的任务之一。
 
8.方老师您好,您认为国外有哪些教育方式或者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?想大概听您说一下。
 
这些方面,这些年我说了很多,不过千言万语总结为一句话,教育需以人为本,不能只把学生界定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,他们是未来人们的同事、配偶、邻居、或者是和你同座在飞机或者火车上的路人。我们希望这些人是什么样子?从这里出发去经营教育才对。
 
9.老师觉得幼儿园的小孩应该学什么?
 
关注四个H: 头脑(head), 心灵(Heart), 动手能力(Hand), 身心健康(Health).
 
10.从你的回答中,看不出美国教育好在哪?开放性问题这些毕竟只是手段,北上广深早就这么玩了。美国有愿意陪你每天练习十个小时,回去批改大量作业,时间都花在学生身上的老师吗?美国基础教育无非更为安逸,学生老师都轻松,但轻松就是好吗?
 
1. 美国老师(尤其是小学阶段),从早教到晚,就一个人管一个班,花的心血多了去了。
2. 美国基础教育有他们的难处,谁说老师学生都安逸?是做一百道数学题容易,还是制作一个马车模型容易?情况可能不是你所想的那样。
 
11.美国有类似中国的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灌输课程吗?美国的公民教育核心内容包括哪些方面?是以何形式进行的?
 
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灌输,公民教育多以“品格教育”(character education)方式出现,进行的方式,是“悄悄的进村,打枪的不要”,比较潜移默化一些。另外学校不是唯一进行公民教育的地方,社会、家庭承担了很大一部分教育的责任。
 
12.现在大多数中学生都没有很好的自制力,请问有什么好办法提高中学生的自制力呢?
 
一,让学生参与制定规则,一般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不显得是他人强迫;
二,明确遵守、违反规则的奖惩措施;
三,让教学的内容主动一些,多用一些参与式的教学手段;四,如果任务过于轻松或复杂,学生完成的动力不足,也会注意力分散,重新评估任务的难度和次序;四,多在学习激励上做文章,而不是在改变学生天性上做文章,后者是必输的游戏。
 
13.中美两国的教育制度你认为谁更先进?比如基础阶段:
 
两种教育体系,衡量的东西完全都不一样。我们在讨论“基础”或曰“基本功”的时候,我们是拿自己们的长处,比如背算术口诀表的能力,去作狭隘的衡量。我们并没有对全部培养的知识、能力、态度,分门别类,逐一对照衡量,从而作出更为合理的分辨。用美国人的话来说,不能拿桔子和苹果比。

如果分项比拼的话,我发现美国人的基础教育过硬的地方真是很多。在阅读的起点教学上,美国中小学生远超过了中国中小学生。关键,还是教学思维大相迳庭。比如即便在基础阶段,美国学校也是重视“高端思维能力”,轻视知识积累 —— 这样当然也有其弊病。
 
14.美国学生接受中小学教育时,由个人和家庭支付的教育经费多不多?
 
公立学校理论上说是“免费”的,其实是羊毛出在羊身上,经费来自所在学区的房产税。当然,有的家庭没有买房子,不用交房产税,也可享用;而交了房产税而没有孩子在学校就学的也很多。不过没有多少人为此计较,因为房产税也用在其他方面,比如社区图书馆等。这不过是一种社会福利调节机制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再分配。家庭教育经费视个人而已,一分钱不花的家庭也有,但是花大钱的家庭也有。
 
花钱的地方包括:学校有时候会组织各种活动,比如小学毕业组织去华盛顿,可能需要两三千美元,家长可选择参加,也可选择不参加。另外不同家庭课余活动所需的经费,比如小孩参加体育活动、赛事,或是学钢琴、小提琴,上补习班,这都要花钱,这可就上不封顶了。亚裔家庭(包括中国、韩国、日本、印度,但是老挝、缅甸这些地方的移民则不一定)在这方面投入一般比较大,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,也使得这些族群成为“模范族群”的原因之一。
 
15.中美家庭教育中的最重要区别在于哪儿?美国的家庭教育有何优点需要我们学习,有何缺点需要我们引以为戒;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有何优缺点。您希望中国的父母以何种方式和方法来和孩子相处?
 
概括地说:中国家庭教育是小教育,是学校的延伸,一切围绕着文化课学习,是more of the same. 美国家庭教育是大教育,是学校的补充,强调学校不教的东西,比如家务劳动、待人接物、体育锻炼、结伴玩耍(比如各种sleepover)等等。
 
16.请问作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,您能给我的学习些什么建议。另希望您推荐几本书。谢谢您。
 
说不上多少建议,但是我过去也读这个,当初的遗憾是我们中很多人很喜欢学习一些“实用”的技能,比如媒体制作、技术工具等,希望对于日后的工作马上就可以用到,但是从业十余年后,觉得技术和工具更新换代太快,在学校过多耗费精力在这些上面,看似有用,实则浪费。我发觉后来感觉“有用”的,是一些观念上的深刻改变,比如对于教育、学习的认知,还有变革管理、项目管理这些貌似有些“虚”的技能,如果在学校期间能有深入学习,日后会对自己帮助很大。
 
至于书的推荐,我觉得读书期间应该看一些经典的教育作品,比如行为主义、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方面的著作。我到了工作岗位上之后,还喜欢看一些学习研究的书,比如Make it stick, 以及如何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书,比如最近看的Influencer等。
 
17.美国小升初、中考、高考这些都有吗?美国小学和初中也划分施教区吗?
 
小升初、中考没有,一般是按照所在学区就近入学。在附近租房子住的住户,甚至非法移民的孩子,都是根据居住地就近入学。有部分学校,比如有些magnet school, 或一些有特别强调(例如数理化学科) ,“录取”是用自己报名加上学校挑选两种方式综合使用。与“高考”对应的应该是ACT, SAT之类的考试,作为大学入学的依据之一。但是入学会考虑到其他因素,比如个人陈述、简历,老师推荐,等。
 
18.问题一:国内现在有许多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美国游学项目,您觉得这样的项目(短期体验美式课堂)有多大意义和价值?
 
问题二:中国孩子在美国是否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?例如文言文、中国历史、国学、书法等课程。在美国的华人重视孩子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吗?
 
如果钱不是多大问题,短期体验总是有价值的,不过尽量争取有机会,和当地家庭接触,不能只是走马观花的旅游。比如我们学校最近给日本学生安排的夏令营,其中就有一个周末在当地家庭居住(当然学校对于接待家庭的挑选和培训也做了不少功夫,保证寄宿安全),这种接触、碰撞,对于学生影响应该很大。关于传统文化问题,美国有些中文学校有一些简单的中文课,文言文、国学这些是没有的。一般是周末上一次课,能认些字就谢天谢地了。在美华人重视中国文化传统应该都重视,但是各地环境不一样,能接触到多少,看各地情况。不同年龄段学生压力不一样,比如美国高中生非常繁忙,对于中文学习会疏忽一些。
 
19.对于普通的中国家庭,您有什么建议,让孩子走一条合适的学习之路,而尽量少被当前教育中不好的方向影响。
 
父母自己应该不断学习,遇到具体问题,多查找专家意见,找最好的做法,不要太受周围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影响。对孩子多观察多反思多倾听,减少一些灌输和说教,因为我们自己也未必都是对的。
 
20.您觉得现在的mooc,在一定程度上能缩小中美教育的差距吗?
 
理论上说是可以的,但是实践上问题多多。虽然技术可以把一流课程输送过来,但是有时候大家收看的速度受种种原因限制,会疙疙瘩瘩,甚至彻底被墙。另外,大家语言程度不同,学习习惯也不一样,所以这会形成发展的障碍,地球并没有我们希望的那样是平的。
 
21.你觉得中美教育制度哪个更好的命题有意义吗?呵呵
 
你觉得质疑我根本没有提出的命题有意义吗?嘿嘿
 
22.中国大多是“包办”教育,从幼儿园到大学,甚至到找工作、结婚都被包办,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?美国教育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?
 
包办是因为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,一步都不能让其错,控制欲旺盛,这是毛病,得一个个自己去治,例外的案例多了,也便成了新的规律。另外人们的思维模式得改,比如为什么孩子一步都不能让其错?做错了还能不能改?应该在其人生的早年,让其有机会失败,如同硅谷常说的那句话:fail early, fail often. 一开始的一些错误和尝试,环境还比较安全(比如学校里),代价也不太大,再往后,代价就越来越大了。
 
23.孩子学习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,这样那么频繁地转校真的好么?不会对孩子心理产生影响么?
 
我们是孩子小的时候搬的,小时候他们适应能力强,没有大问题。到了初高中之后,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圈子,不宜频繁更换。
 
24.中国的高中历史题偏重机械地记忆,而我曾看见美国的历史题,十分强调演绎,推理,批判性思维,其题目的深度完全不一样,据说其高中历史书也是这样,请问是这样吗?这两者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?
 
美国高中历史教科书没有一个强制的史观,告诉你历史是遵循什么规律来“进化发展”的,而是强调不同历史事件、时期,个人如何去解读,事情本来可以 怎么样。我们有老师甚至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做了模拟游戏,让学生选择,如果当初不发生萨拉热窝刺杀事情会怎么样。历史也需要一些想象力。
 
25.在中国现有的环境下,做为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成长。例如,应引导孩子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(我的意思是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,理想化的培养怕孩子将来无法适应环境,而培养注重现实性的话孩子会失去天真,生活乏味),培养孩子的哪些行为和习惯。
 
矛盾的不是理想和现实,而是马虎和卓越。一个优秀的小孩,能够灵活应变,但是又有很强的内核,就好比河水常流,而河床不会被去冲走。一些软技能,能让小孩做更好的人,又不牺牲小孩自己的利益。小孩喜欢听音乐是好事,不过戴上耳机听不打扰别人,岂不是更能欣赏?孩子的行为和习惯往往关系到一些软技能,包括沟通习惯、冲突管理、时间管理等,所有这些家长都要蓄意去学习,然后去引导孩子。不能只顾文化学习,放学回家还是文化课学习,别的什么都不管,指望孩子走上工作岗位、成家立业之后,自动开始素质精良,这怎么可能?
 
26.美国是怎样从制度上维护教育公平的?
 
一、本地税收直接用于本地教育;二、按照居住地原则入学,没有诸多其他条件;三、有各种法律保障(比如儿童福利法律)。
 
27.我想问的是小学生作业问题!小学是否应该留作业?留作业应该就多少?还有一个问题!什么时候县级市的各个中小学生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?不限制学生的思想发展空间?
 
小学可以留一些作业,我觉得如果放学迟,最好所有作业不超过一个小时的量,最好是和家庭生活可以结合起来的作业,而不是同样的东西在家里加大剂量而已。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,不可能中央教育部有个神秘按钮,一按就可以实现。这是需要各级教育工作者用几代的努力去实现的目标,是需要有爱心的一线老师,有良知的教育官员,有责任心的家长一起配合着去促进的改变。
 
28.在幼儿教育方面中美分别注重什么,美式家庭教育理念在中国会水土不服吗?
 
没有一种打包的“美式教育”,比如中国家长也鼓励孩子,美国家长也有严格惩罚,并非人们常说的美国就是“快乐教育”这些。很多时候,大家只是在量上的差别,只不过由于社会的影响(比如和周围家长的攀比),大家在行为上最后差别越来越大而已。
 
29.您好。请教几个问题:1,美国教育中教师遇到顽劣的学生有权利体罚吗?如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做了欺凌弱小,校园暴力行为学校如何处理,有权开除吗?2,美国人很注重休育,在校参加体育活动或户外活动中学生意外伤亡,家长会如何处理,会状告学校吗?3,有哪些教养是美国人日常生活中十分注意的?谢谢
 
1. 通常教师无权体罚。
2. 体育遇到意外,学校是否负责,要看活动举办前学校有无让家长签字同意参加活动,并豁免学校责任。部分地区学校有学生意外保险。
3. 别人讲话不打断;勤说谢谢;对家人经常表达欣赏;做错的事道歉,对方接受道歉就不再喋喋不休追究他人是否诚恳;亲戚之间互相尊重,保持合适距离。
 
30.大量阅读和公众演讲这些学习习惯在国外教育环境中是如何养成的?
 
大量阅读有多种原因:一是学校训练,有专门的阅读课,布置闲书的阅读作业(entertainment reading),学校甚至有积分制度鼓励小孩阅读;二是家庭重视,很多父母睡觉前给孩子读书,培养这种阅读习惯;三是社区资源丰富,比如各地都有发达的公共图书馆,所有人都可以去借阅图书。公共演讲我了解得不多,可否容**后再说?
 
31.学生的自律性太差,美国老师和家长怎样解决?
 
首先说明界限在哪里,你期待的行为是什么?给明确地说出来,写出来,不要揣在自己心里让人猜,不要以为学生都知道。过了界限应有明确的赏罚规定,并去执行。总而言之,要把潜规则变成明规则,并认真执行。
 
32.中美在课堂教学上有什么区别?
 
总的来说,美国中小学班级小,技术运用多,课堂上学生参与频繁。另外很多小学是一个老师从头教到尾,不是英语老师教英语,数学老师教数学,分科没有那么明显。
 
33.我想问下您怎么看待"正面管教"里面的教育方法、美国的家庭也是那样教育孩子的吗?
 
不大清楚何为正面管教,相对的是什么?美国家庭教育孩子,最重要的原则是:
1. 确立界限,明确界限,规则非常明确;
2. 做错事及时要指出来,而不耽误太久,大家都已经忘却;
3. 如果小孩违反了协商好的规定,必须接受惩罚。这惩罚必须是真实的,让孩子感知行为的后果,而不仅仅是恐吓、威胁,然后事后不了了之。
 
34.请问美国的教学大纲,有没有,还是每个学校自己建立学生的学习目标?
 
现在有很多州试图采用“共同核心标准倡议”(common core),鼓励引入更多标准化测试,反对声音一直不绝于耳。在教育方式上,各州之间更是千差万别。
 
在教学目标方面,地方影响更大一些,一般学区都有自己的教育目标,或许依据于本州目标,也可以完全是自己的目标。在很多地方,比如德克萨斯,学区是“独立学区”(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),不受联邦几乎任何管束,甚至都不受州教育部门的影响。各学校甚至不同的课程一般也有进一步的教育目标。这种教育目标也有可能来自所在行业的目标,比如学护理的专业,可能要考虑此行业考执照的目标是什么,学校如何将其分解为教学目标。
 
35.介绍下美国的学区房情况吧:
 
好学区房子会贵一些,也多交税,土豪们当然无所谓,但是是不是要选择这种“好学区”,还有其他一些考虑,比如一些好学区不过是郊区白人的学区,我们作为外国人硬要挤进去,第一觉得人口构成单一,很没有意思,另外,或许这些学区家庭思维比较类似,甚至会歧视外国人,小孩在比较单调的学生构成结构下思维会缺乏必要的碰撞,对于其成长未必有利。另外那些小而精的所谓好学区,学生在课外活动,课程选择上不比庞杂的或许在单项成绩上稍次的大学区。
 
36.一直以来都有种说法,中国学习重知识、美国学习重实践和技能培养,是这样吗?为什么呢?这样一种差异有什么历史渊源吗?
 
学习对象应该包括知识、技能和态度(统称SKA, skills, knowledge, attitudes)。各国都有自己对知识、技能、态度的要求,但是在具体内涵上差异很大。比如针对态度,美国强调领导力训练(包括在小时候),要人对待事情主动积极,不坐等他人安排,使得美国小孩自主自立意识比较强,因为他们认为这是“领导力”的表现,中国在这方面似乎并无特别要求,甚至相反,要求“听话”、守纪律为主。具体教育目标差异很大,大家强调的东西不一样。而在知识和技能领域,布鲁姆的学问分类学说,在美国影响非常大,使得美国学校轻视“知道”和“理解”,比较关注“分析”、“应用”和“综合”这些所谓高端思维技能。
 
37.你觉得国内教育的根本优势,或者美国应该学习的点在哪里?
 
我觉得国内虽然总体上说教师声誉有所下降,这也是总体而言。个体来说,老师还有不少权威。而美国,尤其是一些高校,越来越把学生当成消费者,知道他们选择多,所以不愿意得罪,近些年来给学生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好,安全网越来越多,也不愿意给学生太多“失败”的机会,比如成绩这些年在“通货膨胀”。 查看全部
中美教育的差异,专栏作家为你解答
 
1.美国的教育是不是人性化?小学生入学公平、公正平等化?为什么我国的一线城市《深圳》入学教育小学严重出现大量权力寻租~利益输送?
 
答:美国的公平有一些“政治”保证,比如没有“户口”限制,人去哪里就可以在哪里求学,唯一的证明是你的水电费账单,和儿童疫苗证明。我们很多寻租显然是人为因素造成的,比如有些地方户口值钱,教育资源丰富,必然导致人们蜂拥而至,供不应求自然就产生寻租。
 
2.请问方老师,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的这半年到一年,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们确立哪些习惯呢?有什么推荐阅读的书籍吗?
 
告知他们如何提问,比如举手,等着老师叫到,而不是中间插嘴; 让他们灵活应变,知错就改,不要骑在错误上面下不来; 
 
让他们常问问题,尤其是“为什么”的问题,不要揣着未提出的问题进入新的一天; 帮助他们形成管理时间、做计划的习惯。一起给新的学期列出日程表,认真按照日程表安排自己的作息,形成基本规律; 给他们办图书馆借书卡,自己以身作则,让他们看到自己也爱阅读,爱学习; 家里最好养有一宠物,让他们养成照料的习惯。让他们多接触人,少接触各种电玩,让其童年的记忆,不只是几种反复玩的游戏。
 
3.请问美国也有像新东方这样的课外辅导班吗?他们的课外时间又是怎么安排的呢?
 
竞争比较激烈的大城市有,我们这种小城,我看周围孩子们回家忙着参加体育活动、在自己游泳池游泳、跳蹦床,等等,学习上的补习班极少,除非是学校组织的特定项目。
 
4.在美国学校里中国孩子是否普遍性受到不被看重?
 
没有,可能还有“反向歧视”,以及认为他们成绩都一定很好。
 
5.个人认为初中高中的备考过程是我的美好回忆。但中国教育只重教,不重学,功利色彩较浓,忽视了学生的探究能力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配合进行,中国的大部分家庭教育应该是很差的了,望子成龙就是代表,但中国的父母认为这是唯一的理所应当的。老师,外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怎样配合的呢?
 
美国有多种渠道实现家校配合,例如:
1)成立家校协会(PTO),让家长给学校做义工;
2)孩子每天带回学校甚至老师的各种简报,让家长了解学习的情况,部分需要签字,比如每天读书的时间;
3)有一些网络渠道,比如Remind程序,短信通知,等,及时告诉学校重要情况。
4)每学期都有针对所有学生的开放日,和老师给家长约定的单独见面会。先说这么多,希望其他海外家长补充。
 
6.请问现在中国的学生的超前教育,包括数学,天文,政治,甚至琴棋书画等,似乎赢在了起跑线上,在美国有这样的教育方式吗?中国这种教育趋势,对个人,甚至国家来说,真的有关系吗?
 
美国有句话:教育是一次旅程,不是一次竞赛。这或许能总结我们思路上的大略差别。旅程的概念,让你可以走走看看,绕些弯大不了再转回去,甚至可以借此看到平时看不到的风景。只有竞赛,才会强调“起跑线”,其实人的知识结构和成长所需要素非常复杂,以赛跑的比喻来衡量教育问题,太过简化,问题太多。
 
7.请问美国学生课后要搞清洁卫生吗?比如说,值日扫地,大扫除之类的。 他们有思想教育课吗?
 
平时中小学快放学的时候,老师会让学生负责把教室里收拾干净,有时候甚至有所分工,让有的小孩负责收拾书本,有的负责把椅子放好。但是学校的清洁卫生,包括拖地等,一般有清洁工负责,很多学校都有专职或者兼职的清洁工(Janitor)。学生放学后到时间就必须走,校车必须准时发车,家长按时接送,如果课后搞清洁卫生操作起来非常复杂。

类似于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没有,但是不少学校有和品德培养相关的主题。我在德克萨斯州,附近一小学的墙上、门上,处处都写着斯蒂芬·柯维(Stephen Covey)“七个好习惯”的标语,这个小学从开学第一天起,就试图让学生接触被中国经理人慢慢熟悉的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”,如“积极主动”、“以终为始”、“要事优先”、“双赢思维”、“知彼解己”、“统合综效”、“不断更新”等。连学校里的道路,都分别以这七个好习惯命名。开学第一天,孩子带回来的作业,就是告知家长学习这七个好习惯是学生的任务之一。
 
8.方老师您好,您认为国外有哪些教育方式或者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?想大概听您说一下。
 
这些方面,这些年我说了很多,不过千言万语总结为一句话,教育需以人为本,不能只把学生界定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,他们是未来人们的同事、配偶、邻居、或者是和你同座在飞机或者火车上的路人。我们希望这些人是什么样子?从这里出发去经营教育才对。
 
9.老师觉得幼儿园的小孩应该学什么?
 
关注四个H: 头脑(head), 心灵(Heart), 动手能力(Hand), 身心健康(Health).
 
10.从你的回答中,看不出美国教育好在哪?开放性问题这些毕竟只是手段,北上广深早就这么玩了。美国有愿意陪你每天练习十个小时,回去批改大量作业,时间都花在学生身上的老师吗?美国基础教育无非更为安逸,学生老师都轻松,但轻松就是好吗?
 
1. 美国老师(尤其是小学阶段),从早教到晚,就一个人管一个班,花的心血多了去了。
2. 美国基础教育有他们的难处,谁说老师学生都安逸?是做一百道数学题容易,还是制作一个马车模型容易?情况可能不是你所想的那样。
 
11.美国有类似中国的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灌输课程吗?美国的公民教育核心内容包括哪些方面?是以何形式进行的?
 
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灌输,公民教育多以“品格教育”(character education)方式出现,进行的方式,是“悄悄的进村,打枪的不要”,比较潜移默化一些。另外学校不是唯一进行公民教育的地方,社会、家庭承担了很大一部分教育的责任。
 
12.现在大多数中学生都没有很好的自制力,请问有什么好办法提高中学生的自制力呢?
 
一,让学生参与制定规则,一般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不显得是他人强迫;
二,明确遵守、违反规则的奖惩措施;
三,让教学的内容主动一些,多用一些参与式的教学手段;四,如果任务过于轻松或复杂,学生完成的动力不足,也会注意力分散,重新评估任务的难度和次序;四,多在学习激励上做文章,而不是在改变学生天性上做文章,后者是必输的游戏。
 
13.中美两国的教育制度你认为谁更先进?比如基础阶段:
 
两种教育体系,衡量的东西完全都不一样。我们在讨论“基础”或曰“基本功”的时候,我们是拿自己们的长处,比如背算术口诀表的能力,去作狭隘的衡量。我们并没有对全部培养的知识、能力、态度,分门别类,逐一对照衡量,从而作出更为合理的分辨。用美国人的话来说,不能拿桔子和苹果比。

如果分项比拼的话,我发现美国人的基础教育过硬的地方真是很多。在阅读的起点教学上,美国中小学生远超过了中国中小学生。关键,还是教学思维大相迳庭。比如即便在基础阶段,美国学校也是重视“高端思维能力”,轻视知识积累 —— 这样当然也有其弊病。
 
14.美国学生接受中小学教育时,由个人和家庭支付的教育经费多不多?
 
公立学校理论上说是“免费”的,其实是羊毛出在羊身上,经费来自所在学区的房产税。当然,有的家庭没有买房子,不用交房产税,也可享用;而交了房产税而没有孩子在学校就学的也很多。不过没有多少人为此计较,因为房产税也用在其他方面,比如社区图书馆等。这不过是一种社会福利调节机制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再分配。家庭教育经费视个人而已,一分钱不花的家庭也有,但是花大钱的家庭也有。
 
花钱的地方包括:学校有时候会组织各种活动,比如小学毕业组织去华盛顿,可能需要两三千美元,家长可选择参加,也可选择不参加。另外不同家庭课余活动所需的经费,比如小孩参加体育活动、赛事,或是学钢琴、小提琴,上补习班,这都要花钱,这可就上不封顶了。亚裔家庭(包括中国、韩国、日本、印度,但是老挝、缅甸这些地方的移民则不一定)在这方面投入一般比较大,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,也使得这些族群成为“模范族群”的原因之一。
 
15.中美家庭教育中的最重要区别在于哪儿?美国的家庭教育有何优点需要我们学习,有何缺点需要我们引以为戒;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有何优缺点。您希望中国的父母以何种方式和方法来和孩子相处?
 
概括地说:中国家庭教育是小教育,是学校的延伸,一切围绕着文化课学习,是more of the same. 美国家庭教育是大教育,是学校的补充,强调学校不教的东西,比如家务劳动、待人接物、体育锻炼、结伴玩耍(比如各种sleepover)等等。
 
16.请问作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,您能给我的学习些什么建议。另希望您推荐几本书。谢谢您。
 
说不上多少建议,但是我过去也读这个,当初的遗憾是我们中很多人很喜欢学习一些“实用”的技能,比如媒体制作、技术工具等,希望对于日后的工作马上就可以用到,但是从业十余年后,觉得技术和工具更新换代太快,在学校过多耗费精力在这些上面,看似有用,实则浪费。我发觉后来感觉“有用”的,是一些观念上的深刻改变,比如对于教育、学习的认知,还有变革管理、项目管理这些貌似有些“虚”的技能,如果在学校期间能有深入学习,日后会对自己帮助很大。
 
至于书的推荐,我觉得读书期间应该看一些经典的教育作品,比如行为主义、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方面的著作。我到了工作岗位上之后,还喜欢看一些学习研究的书,比如Make it stick, 以及如何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书,比如最近看的Influencer等。
 
17.美国小升初、中考、高考这些都有吗?美国小学和初中也划分施教区吗?
 
小升初、中考没有,一般是按照所在学区就近入学。在附近租房子住的住户,甚至非法移民的孩子,都是根据居住地就近入学。有部分学校,比如有些magnet school, 或一些有特别强调(例如数理化学科) ,“录取”是用自己报名加上学校挑选两种方式综合使用。与“高考”对应的应该是ACT, SAT之类的考试,作为大学入学的依据之一。但是入学会考虑到其他因素,比如个人陈述、简历,老师推荐,等。
 
18.问题一:国内现在有许多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美国游学项目,您觉得这样的项目(短期体验美式课堂)有多大意义和价值?
 
问题二:中国孩子在美国是否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?例如文言文、中国历史、国学、书法等课程。在美国的华人重视孩子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吗?
 
如果钱不是多大问题,短期体验总是有价值的,不过尽量争取有机会,和当地家庭接触,不能只是走马观花的旅游。比如我们学校最近给日本学生安排的夏令营,其中就有一个周末在当地家庭居住(当然学校对于接待家庭的挑选和培训也做了不少功夫,保证寄宿安全),这种接触、碰撞,对于学生影响应该很大。关于传统文化问题,美国有些中文学校有一些简单的中文课,文言文、国学这些是没有的。一般是周末上一次课,能认些字就谢天谢地了。在美华人重视中国文化传统应该都重视,但是各地环境不一样,能接触到多少,看各地情况。不同年龄段学生压力不一样,比如美国高中生非常繁忙,对于中文学习会疏忽一些。
 
19.对于普通的中国家庭,您有什么建议,让孩子走一条合适的学习之路,而尽量少被当前教育中不好的方向影响。
 
父母自己应该不断学习,遇到具体问题,多查找专家意见,找最好的做法,不要太受周围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影响。对孩子多观察多反思多倾听,减少一些灌输和说教,因为我们自己也未必都是对的。
 
20.您觉得现在的mooc,在一定程度上能缩小中美教育的差距吗?
 
理论上说是可以的,但是实践上问题多多。虽然技术可以把一流课程输送过来,但是有时候大家收看的速度受种种原因限制,会疙疙瘩瘩,甚至彻底被墙。另外,大家语言程度不同,学习习惯也不一样,所以这会形成发展的障碍,地球并没有我们希望的那样是平的。
 
21.你觉得中美教育制度哪个更好的命题有意义吗?呵呵
 
你觉得质疑我根本没有提出的命题有意义吗?嘿嘿
 
22.中国大多是“包办”教育,从幼儿园到大学,甚至到找工作、结婚都被包办,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?美国教育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?
 
包办是因为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,一步都不能让其错,控制欲旺盛,这是毛病,得一个个自己去治,例外的案例多了,也便成了新的规律。另外人们的思维模式得改,比如为什么孩子一步都不能让其错?做错了还能不能改?应该在其人生的早年,让其有机会失败,如同硅谷常说的那句话:fail early, fail often. 一开始的一些错误和尝试,环境还比较安全(比如学校里),代价也不太大,再往后,代价就越来越大了。
 
23.孩子学习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,这样那么频繁地转校真的好么?不会对孩子心理产生影响么?
 
我们是孩子小的时候搬的,小时候他们适应能力强,没有大问题。到了初高中之后,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圈子,不宜频繁更换。
 
24.中国的高中历史题偏重机械地记忆,而我曾看见美国的历史题,十分强调演绎,推理,批判性思维,其题目的深度完全不一样,据说其高中历史书也是这样,请问是这样吗?这两者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?
 
美国高中历史教科书没有一个强制的史观,告诉你历史是遵循什么规律来“进化发展”的,而是强调不同历史事件、时期,个人如何去解读,事情本来可以 怎么样。我们有老师甚至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做了模拟游戏,让学生选择,如果当初不发生萨拉热窝刺杀事情会怎么样。历史也需要一些想象力。
 
25.在中国现有的环境下,做为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成长。例如,应引导孩子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(我的意思是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,理想化的培养怕孩子将来无法适应环境,而培养注重现实性的话孩子会失去天真,生活乏味),培养孩子的哪些行为和习惯。
 
矛盾的不是理想和现实,而是马虎和卓越。一个优秀的小孩,能够灵活应变,但是又有很强的内核,就好比河水常流,而河床不会被去冲走。一些软技能,能让小孩做更好的人,又不牺牲小孩自己的利益。小孩喜欢听音乐是好事,不过戴上耳机听不打扰别人,岂不是更能欣赏?孩子的行为和习惯往往关系到一些软技能,包括沟通习惯、冲突管理、时间管理等,所有这些家长都要蓄意去学习,然后去引导孩子。不能只顾文化学习,放学回家还是文化课学习,别的什么都不管,指望孩子走上工作岗位、成家立业之后,自动开始素质精良,这怎么可能?
 
26.美国是怎样从制度上维护教育公平的?
 
一、本地税收直接用于本地教育;二、按照居住地原则入学,没有诸多其他条件;三、有各种法律保障(比如儿童福利法律)。
 
27.我想问的是小学生作业问题!小学是否应该留作业?留作业应该就多少?还有一个问题!什么时候县级市的各个中小学生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?不限制学生的思想发展空间?
 
小学可以留一些作业,我觉得如果放学迟,最好所有作业不超过一个小时的量,最好是和家庭生活可以结合起来的作业,而不是同样的东西在家里加大剂量而已。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,不可能中央教育部有个神秘按钮,一按就可以实现。这是需要各级教育工作者用几代的努力去实现的目标,是需要有爱心的一线老师,有良知的教育官员,有责任心的家长一起配合着去促进的改变。
 
28.在幼儿教育方面中美分别注重什么,美式家庭教育理念在中国会水土不服吗?
 
没有一种打包的“美式教育”,比如中国家长也鼓励孩子,美国家长也有严格惩罚,并非人们常说的美国就是“快乐教育”这些。很多时候,大家只是在量上的差别,只不过由于社会的影响(比如和周围家长的攀比),大家在行为上最后差别越来越大而已。
 
29.您好。请教几个问题:1,美国教育中教师遇到顽劣的学生有权利体罚吗?如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做了欺凌弱小,校园暴力行为学校如何处理,有权开除吗?2,美国人很注重休育,在校参加体育活动或户外活动中学生意外伤亡,家长会如何处理,会状告学校吗?3,有哪些教养是美国人日常生活中十分注意的?谢谢
 
1. 通常教师无权体罚。
2. 体育遇到意外,学校是否负责,要看活动举办前学校有无让家长签字同意参加活动,并豁免学校责任。部分地区学校有学生意外保险。
3. 别人讲话不打断;勤说谢谢;对家人经常表达欣赏;做错的事道歉,对方接受道歉就不再喋喋不休追究他人是否诚恳;亲戚之间互相尊重,保持合适距离。
 
30.大量阅读和公众演讲这些学习习惯在国外教育环境中是如何养成的?
 
大量阅读有多种原因:一是学校训练,有专门的阅读课,布置闲书的阅读作业(entertainment reading),学校甚至有积分制度鼓励小孩阅读;二是家庭重视,很多父母睡觉前给孩子读书,培养这种阅读习惯;三是社区资源丰富,比如各地都有发达的公共图书馆,所有人都可以去借阅图书。公共演讲我了解得不多,可否容**后再说?
 
31.学生的自律性太差,美国老师和家长怎样解决?
 
首先说明界限在哪里,你期待的行为是什么?给明确地说出来,写出来,不要揣在自己心里让人猜,不要以为学生都知道。过了界限应有明确的赏罚规定,并去执行。总而言之,要把潜规则变成明规则,并认真执行。
 
32.中美在课堂教学上有什么区别?
 
总的来说,美国中小学班级小,技术运用多,课堂上学生参与频繁。另外很多小学是一个老师从头教到尾,不是英语老师教英语,数学老师教数学,分科没有那么明显。
 
33.我想问下您怎么看待"正面管教"里面的教育方法、美国的家庭也是那样教育孩子的吗?
 
不大清楚何为正面管教,相对的是什么?美国家庭教育孩子,最重要的原则是:
1. 确立界限,明确界限,规则非常明确;
2. 做错事及时要指出来,而不耽误太久,大家都已经忘却;
3. 如果小孩违反了协商好的规定,必须接受惩罚。这惩罚必须是真实的,让孩子感知行为的后果,而不仅仅是恐吓、威胁,然后事后不了了之。
 
34.请问美国的教学大纲,有没有,还是每个学校自己建立学生的学习目标?
 
现在有很多州试图采用“共同核心标准倡议”(common core),鼓励引入更多标准化测试,反对声音一直不绝于耳。在教育方式上,各州之间更是千差万别。
 
在教学目标方面,地方影响更大一些,一般学区都有自己的教育目标,或许依据于本州目标,也可以完全是自己的目标。在很多地方,比如德克萨斯,学区是“独立学区”(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),不受联邦几乎任何管束,甚至都不受州教育部门的影响。各学校甚至不同的课程一般也有进一步的教育目标。这种教育目标也有可能来自所在行业的目标,比如学护理的专业,可能要考虑此行业考执照的目标是什么,学校如何将其分解为教学目标。
 
35.介绍下美国的学区房情况吧:
 
好学区房子会贵一些,也多交税,土豪们当然无所谓,但是是不是要选择这种“好学区”,还有其他一些考虑,比如一些好学区不过是郊区白人的学区,我们作为外国人硬要挤进去,第一觉得人口构成单一,很没有意思,另外,或许这些学区家庭思维比较类似,甚至会歧视外国人,小孩在比较单调的学生构成结构下思维会缺乏必要的碰撞,对于其成长未必有利。另外那些小而精的所谓好学区,学生在课外活动,课程选择上不比庞杂的或许在单项成绩上稍次的大学区。
 
36.一直以来都有种说法,中国学习重知识、美国学习重实践和技能培养,是这样吗?为什么呢?这样一种差异有什么历史渊源吗?
 
学习对象应该包括知识、技能和态度(统称SKA, skills, knowledge, attitudes)。各国都有自己对知识、技能、态度的要求,但是在具体内涵上差异很大。比如针对态度,美国强调领导力训练(包括在小时候),要人对待事情主动积极,不坐等他人安排,使得美国小孩自主自立意识比较强,因为他们认为这是“领导力”的表现,中国在这方面似乎并无特别要求,甚至相反,要求“听话”、守纪律为主。具体教育目标差异很大,大家强调的东西不一样。而在知识和技能领域,布鲁姆的学问分类学说,在美国影响非常大,使得美国学校轻视“知道”和“理解”,比较关注“分析”、“应用”和“综合”这些所谓高端思维技能。
 
37.你觉得国内教育的根本优势,或者美国应该学习的点在哪里?
 
我觉得国内虽然总体上说教师声誉有所下降,这也是总体而言。个体来说,老师还有不少权威。而美国,尤其是一些高校,越来越把学生当成消费者,知道他们选择多,所以不愿意得罪,近些年来给学生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好,安全网越来越多,也不愿意给学生太多“失败”的机会,比如成绩这些年在“通货膨胀”。